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认为,尽管华小中非华裔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可能引发一些人关于“华小是否变质”的忧虑,但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对华文教育而言实为福非祸。
他指出,非华裔学生涌入华小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国内外大环境不断变迁,我们更应积极、乐观地看待这一变化。
“非华裔学生的增加,有效缓解了华小生源不足的问题。尤其在许多微型华小中,若非这些非华裔学子,不少学校恐怕早已因缺乏学生而难以维系。”
莫顺宗是在吉隆坡广义大厦视听室举办的“第九届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讲座上,以“非华裔生持续增长对华小是契机还是隐忧?”为题发表演讲时提出上述观点。
“那又怎样?即便是马来、印度或其他少数民族的子女来读华小,至少又保住了一所华小。一所都不能少——这难道不是对我们更有利吗?”
▍“华”代表的是语言与文化,而非血统
莫顺宗强调,“华”不应被狭隘地理解为血统概念,而应代表语言与文化的传承。若以血统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便与极端思维无异。
“如果有一天,捍卫华小特征与华文教育的力量中,不只有华人,还有非华人,那才真正意味着华教之路的成功。”
他明确表示:“华小的定位毫无疑问是华文教育。我们推行的是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完整教育体系,而不只是华文作为一门学科的教学。”
他也坦言,华小的发展前路充满挑战。但华小作为华文教育的根基,关乎整个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存续与发展,其意义远超教育本身。
▍谢月美:登嘉楼十所华小依赖友族学生维持生存
登嘉楼甘马挽港口华小前校长谢月美透露,登州华裔人口仅占1.9%,加之人口外流,州内华小已从高峰时期的20多所减少至目前的10所。
“这10所华小的学生总人数仅为2086人。我相信,吉隆坡随便一所华小的规模都可能超过这个总数。”
她指出,随着华裔学生数量持续下降,这10所华小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依靠友族社群的支持。
▍友族家长寄望子女掌握华文
谢月美分享道,每当友族家长决定将孩子送入华小时,她都会事先清楚说明华小的教学环境及要求。而这些家长普遍抱有共同愿望:希望孩子能够学好华文。
她理解这些家长将孩子送进一个语言与文化环境陌生的学校时所面临的心理挣扎。因此每年开学,她都会主动向非华裔家长说明孩子可能遇到的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及学业起步落后等。
她特别强调,学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学习态度,与种族背景无关。
▍林毓聪:教学语言可能因非华裔生增多而变化
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前华文科科长林毓聪提醒,非华裔学生持续增加,可能导致教学媒介语出现实质性变化。
他举例,有些教师为照顾非母语学生,在课堂上大量使用马来语进行讲解,这种“迁就”对母语教学环境而言并不健康。
他还指出,部分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规范意识不足,“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能听懂,用什么语言授课并不重要。但其实不然,教师既要言传,也须身教。我们应引导学生使用更规范的华语表达。”
他担心,如果教师因少数非华裔学生而调整教学语言,可能导致课堂陷入“母语不像母语,二语不像二语”的尴尬局面。
林毓聪明确表示,华小的基本特征应包括:除马来文与英文科目外,全面以华语为教学媒介;以母语习得模式教授华文;以华语作为行政语言;并承担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
他进一步指出,当非华裔学生比例过高,华小的行政语言体系也可能面临挑战。
他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华小创办的初衷本是传承华人文化,如果有一天某所华小连一名华裔学生都没有,“我们是否还应继续支持这所学校?”
“我们能否乐观地认为,友族将协助我们维护华校的传统?坦白说,我认为我们不能过于乐观。”
▍陈金鼎:沙巴42所华小已无华裔学生
第二届吴德芳热心华教奖得主陈金鼎透露,在沙巴83所华小中,已有42所的学生完全为友族子女。
这些学校在行政沟通中不得不实行华语与马来语双语并行。这些友族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入华小,主要是认清华小办学认真、教师有教无类。而这些家长多属专业人士或公务员阶层。
他介绍,在沙巴,华小中华裔学生仅占三分之一,友族则达三分之二。而异族通婚普遍,许多仅有华人姓氏或名字的子女其实已不会华语。
“正因自认是华人,他们仍将孩子送入华小,希望子女能说流利华语,但现实往往达不到预期。百分之五十一的华小已被友族占多数,校内通用语是马来语……教师教学相当吃力。”
陈金坦承,不少非华裔学生从华小毕业时,仍无法以华语流畅沟通。
随着年轻华裔不断迁离乡区,当地华小越来越难招到华裔学生。尽管校董事会仍由华裔担任,“但如果有一天他们老去,又该由谁来接手?”
“他们也难以争取更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如果孩子都不在那里读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呼吁捐款赞助?这些都是现实难题。我们要如何真正做到‘华小一间都不能少’?我们必须为未来做好规划。”